服務轉型為制造企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首先,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能夠促使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和勞動分工的進一步深化,而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正是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關鍵;其次,服務部門的發展降低了投入到制造業部門的中間服務的成本;再次,制造企業主要通過其在技術轉移、營銷、金融、物流等服努方面的能力獲得規模經濟,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努,因此,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制造企業提高生產率、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增強盈利能力的基礎和保障。
如果一個地區的生產性服努業競爭力不強,將會阻礙當地襯塑鋼管廠家效率的提升和競爭力的提高,進而阻礙區域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國制造目前多是“中國代工”,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缺乏對整個產業增值鏈的控制和主導能力。由于處于價值鏈的低端,我國大量的制造過程收入僅占產品利潤的5%左右。而通過生產性服務業,制造商在價值鏈兩端通過制造商自營服務、服務外包、制造商和服務商合作服務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從價值鏈的低端向兩端延伸。聯合國貿發會議投資部主管哈姆達尼表示,當前服務業轉移已成為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的標志。發達的服務制造業面向企業提供制造服務,使得服務型制造網絡中的企業向自身核心競爭力回歸,在相互協作中增強整體盈利能力,整合創新資源,增強創新能力。
企業從單純的生產加工,轉變為向中間客戶和最終客戶提供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同時向產品研發和營銷網絡滲透,通過世界范圍內的生產性服務和技術、加工、服務渠道的互相融合,將加快“中國代工”向“中國制造”轉變的步伐。
生產性服務業作為制造業的配套產業,為生產活動提供輔助性的服務,常常圍繞某項主要的產品產業鏈存在,正如為豐田公司提供生產性服務的企業圍繞豐田公司布局一樣,豐田公司的發展壯大,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相關生產性服務業的成長。因此,生產性服務業能夠實現以某個產業鏈為核心,向同邊輻射,帶動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就業,并促成整個產業鏈的完善,形成聯動效應,實現產業鏈梯度轉移的效果,從而幫助各區域的經濟水平共同發展,達到縮小地區經濟差異、實現社會均衡發展的目的。另外,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各個地區發揮自身地理環境、社會環境、經濟基礎等各方面的優勢特長,共同促進經濟發展。例如沿海地區經濟基礎好、外部信息通暢,適合產業鏈中的對外貿易環節;相對靠近內陸的地區可以依靠人力資源優勢主要負責業鏈中的加工制造環節;周邊地區則可以主攻物流環節,形成規模優勢;從而實現了產業鏈的梯度轉移,促進各地經濟共同發展。